摘要:近日,槟城一名70岁的私人公司会计经理因轻信网络投资广告,累计损失高达136.5万令吉,成为近期备受关注的网络投资诈骗典型案例。该案件再次警示公众,面对网络投资诱惑时必须保持理性和警惕。
根据槟城警方通报,受害者于去年12月底通过WhatsApp收到一则股票交易投资广告,承诺在两个月内实现8%至15%的高额回报。受诱惑后,他下载并注册了名为“BIONM”的投资应用程序,随后分14次将资金转入4个不同银行账户,总金额达1,365,000令吉。
直到警方调查时,受害者才发现被骗--骗子要求他再支付100万令吉作为“佣金”,以便提现其应用内声称已累计的1,100万令吉利润。此时,受害者才意识到所谓的高额回报完全是虚构,遂报警求助,案件正由警方根据刑法第420条(欺诈罪)调查中。
此外,槟城另一名62岁退休公务员也因信任一名自称印尼女子的投资推荐,先后向五个账户转账共约23万令吉,前期虽收到部分“回报”,但后续资金未获返还,最终确认被骗。
投资骗局的典型特征
任何投资项目承诺短期内获得8%至15%甚至更高的固定回报,均远超正常市场水平,属于典型的高风险或骗局预警。正规投资受市场波动影响,回报率不会如此稳定且迅速。
诈骗分子通过WhatsApp等社交平台精准投放广告,利用人们对熟人推荐的信任感,快速建立联系,降低受害者戒备心。
受害者被要求将资金分散转入多个账户,既方便诈骗集团分散资金,也增加警方追踪资金流向的难度。
“BIONM”等应用程序往往是诈骗集团自建或冒用,界面设计专业,模拟真实交易环境,欺骗投资者持续投入资金。
骗子以提现需缴纳高额佣金、税费等为由,诱导受害者继续追加资金,形成恶性循环,最终血本无归。
防范建议
专业工具助力风险防控
在数字时代的投资环境中,借助第三方专业工具进行立体化风险评估已成为必要环节。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交易商信息查询平台,外汇天眼 WikiFX 为投资者构建了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:
网络投资诈骗案件频发,且手法日益隐蔽复杂。投资者必须提高风险意识,摒弃“高收益无风险”的幻想,做到“投资前查、投资中警、投资后控”,才能有效保护自身资产安全,避免成为诈骗牺牲品。警方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防范,构筑坚固的投资安全防线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
近期,槟城连续发生三起网络投资骗局,累计涉案金额超过200万令吉,受害者涵盖工厂主管、会计经理及退休公务员。案件显示,网络投资诈骗手法愈发高明,极具迷惑性,值得投资者高度警惕。
随着网络金融的普及,投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,受害者遍布各个年龄段。近日,马来西亚一名退休人士因轻信“高回报投资计划”,损失 58.6万令吉。此案不仅揭示了诈骗者的狡猾手段,也为公众敲响了警钟——任何承诺“稳赚不赔”的投资都可能是陷阱。
近年来,网络投资诈骗案件在全球范围内激增,马来西亚也不例外。近日,一名本地公司业主因轻信“高回报投资计划”,在短短数周内损失 180万令吉(约合38万美元)。此案再次凸显网络金融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,值得公众及投资者高度警惕。
近日,彭亨关丹警方通报,一名58岁家庭主妇因轻信Facebook上推广的虚假股票投资项目,累计损失高达150,190令吉。